M6·米乐「中国」官方网站

宋晓刚:借“一带一路”东风推动中国机械制造 由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 | 米乐(M6)
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您好!欢迎访问温州米乐有限公司!
品质留给时间来证明8年专注机械配件研发定制生产
全国咨询热线:0577-66077012
您的位置: 主页 > 动态 > 行业动态

咨询热线

0577-66077012

宋晓刚:借“一带一路”东风推动中国机械制造 由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

作者:小编时间:2024-02-24 17:28:34 次浏览

信息摘要:

 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摘要:12月6日,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国制造2025 助推一带一路”。  12月6日,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国制造2025助推一带一路”。 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(“一带一路”)的概念2013年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《决定》,并上升为国家战

  米乐中国 m6平台官网摘要:12月6日,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国制造2025 助推一带一路”。

宋晓刚:借“一带一路”东风推动中国机械制造 由“走出去”到“走进去”(图1)

  12月6日,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。本次论坛的主题是“中国制造2025助推一带一路”。

 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(“一带一路”)的概念2013年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《决定》,并上升为国家战略,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一带一路”概念向实实在在的项目转移, 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要求,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、进口和出口平衡、引进外资和对外平衡,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要求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,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,开展先进技术合作,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,部分产品的产量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: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 1.2 亿千瓦,约占全球总量的 60% ;造船完工量 4534 万载重吨,占全球比重的 41% ;汽车产量 2211.7 万辆,占全球比重 25% ;机床产量 95.9 万台,占全球比重 38%。值得一提的还有,高端机械制造业占比正不断提升。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、“蛟龙”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,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,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、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、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、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和 ±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、8 万吨模锻压力机、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、4000 吨级履带起重机、自主品牌中高速船用柴油机、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、城轨 A 型车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,并在市场上得到应用,高铁、特高压、4G 通信在全球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。中国装备已具备全面走出去的实力。

  机械制造“走出去”,是在产能合作、盘活存量的基础上,同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。一是要将“一带一路”周边基础设施、互联互通等重大国际基础建设项目,与装备优势产能“走出去”紧密结合起来,以“工程”带“产业”。二是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,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。三是既要注重自身的转型升级,又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,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互利合作,按市场规律办事,处理好相关关系,“走出去”不是国际援助,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,确保投资保值增值。

  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必须谋划在先、布局在前,不能一哄而起、盲目而上。更不能见利忘义、恶性竞争。要根据行业特点,本着对方有需求、企业有优势的原则,首选与我产业和装备契合度高、有合作条件和基础且有合作愿望的发展中国家。将我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,与沿线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和规划相衔接,逐步带动产能全面合作。

  推动中国标准先行“走出去”,通过标准促应用,培育新兴市场,推动产品、产业“走出去”。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“一带一路”标准合作行动计划,推动标准国际合作落到实处。据统计,“走出去”的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优势,真正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“走出去”的占比不足20%。通过抓品牌建设,培育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,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,还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,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。

  产业链整体“走出去”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、提高效率和效益。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、配套体系完整,整机产品设计生产、基础元器件/关键零部件制造配套、系统集成及服务方面,已具备相当基础和优势。以工程项目、大型设备“走出去”满足工程建设和当地市场需要为牵引,配套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和零部件加工配送基地,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完整产业链条,形成不同产业间紧密耦合的发展体系。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、赞比亚的谦比希工业园、泰国的罗勇工业园、巴基斯坦的海尔工业园等就是典型代表。

  通过海外并购、股权投资、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,企业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,可以更快地获取全球创新成果、知名品牌、关键资源和成熟的营销服务渠道,更好地实现产业全球布局。目前国内企业,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。比如在工程机械领域,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、徐工等企业先后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先企业;山东潍柴动力收购全球第二叉车企业德国凯傲公司,获得全球领先的高端液压元件生产技术和工艺。汽车领域,吉利收购沃尔沃,长安汽车在意大利、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,极大促进了自主品牌发展。

  “走出去”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、融资成本高且难度大、企业精通国际合作业务的专业人才缺乏、一些企业自身实力还不够强等诸多方面,尤其是,“走出去”企业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社会。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,有的需要从国家层面获得政策扶持,有的需要行业组织凝聚社会力量,有的需要“走出去”企业自身作充分准备。

  我国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各部门制订了不少支持鼓励政策,不少企业对相关政策措施了解不够。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和解读力度,并适时地总结、评估现有支持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的效果,及时作出调整。同时整合产业、金融、税收、进出口各方面政策,形成支持工程建设、装备制造、金融保险等配套“政策包”,并积极开展必要的协调工作,以避免如并购活动的“一窝蜂”、企业自相压价等现象,同时也避免引起国外的误解。

  我国企业“走出去”、“走进去”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国际化人才缺乏。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,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,总结跨国经营的经验,编写经典的跨国经营案例供企业参考;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对企业急需的研发、经营、商务等高端人才(包括海外人才)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;三是企业自身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,加大投入,吸引人才、用好人才、留住人才。

 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推进制造企业“走出去”中的桥梁纽带作用。产业走出去,行业信息服务必须先走出去,为此应支持行业组织先“走出去”,到国外设立长驻的非营利性机构,如商会或行业办事处等,提前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当地投资和开展生产经营等可能遇到的政治、经济和商业风险,税收、市场准入和国际贸易等相关法律法规,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等信息,为行业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、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等提供咨询服务,协调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,起到沟通当地政府部门、服务所在地企业的作用。

  4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,规范经营。一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加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换升级。二是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硬。以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服务为自己赢得市场、为企业赢得口碑、为国家赢得美誉。三是拓宽国际视野,向国际领先的标准看齐,在竞争的过程中,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。四要注意安全防范,有效控制风险;五要尊重当地民俗习惯,主动融入当地社会;六要规范经营,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。

 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,要实现由大到强的目标,大力实施“走出去战略,充分利用好“两个市场”、“两种资源”是必由之路,让我们携起手来,共同努力,为我国企业“走出去、“走进去”作出我们的贡献。





【相关推荐】

返回列表 本文标签:制造机械